政府在最新財政預算案中,宣布將從2025/26學年起,取消為中、小學和幼稚園學生提供每年2,500元學生津貼,此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。「照顧照顧者平台」及「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」公布了調查數據,結果顯示近9成半的家長反對有關安排,有不少家庭都表示需節衣縮食來填補子女的學習開支。
訪問1,282個家庭 逾9成半反對取消津貼
「照顧照顧者平台」及「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」於3月底至4月初,用問卷形式訪問了1,282個家庭,當中有44.2%家庭均有領取全額學生資助;24.9有領取半額學生資助;24.9%有領取綜援。
調查顯示,高達98.3%的受訪家長不同意取消學生津貼,其中逾5成受訪者認為應將津貼恒常化,另有4成半人支持將津貼範圍收窄至綜援和獲學生資助的學生。
取消津貼加重基層家庭負擔 需停SEN治療及課外活動
逾6成受訪家庭表示,每月在子女身上的花費超過$4,000,而有近一半的家庭都將收入的5成或以上用於子女身上。逾8成的受訪家長表示,取消津貼後需要節衣縮食,在日常開支上作出取捨。近6成家庭會暫停孩子的課外活動,甚至需要削減原本已緊絀的生活開銷,以填補取消資助所造成的空缺。近兩成人會向親友借錢,更有少部分人指會向銀行或財務公司借錢。
有家長指出,津貼主要用於購買校服、書簿費等學習開支,以及補習和課外活動費用。取消津貼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機會,特別是有特殊教育需要(SEN)的學生,超過2成家長坦言取消津貼後,將沒有足夠資金支持子女的SEN治療和訓練課程。這將影響SEN學生的學習和社交發展,也大大增加家庭的壓力和負擔。
政策恐擴大階層學習落差 籲政府重新諮詢決定
津貼制度原意在於協助家庭應對學習支出與教育機會不均,取消資助或會擴大階層間的學習差距。部分家長擔心,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孩子可能錯失早期學習與發展機會。政府指出,將透過其他計劃加強對有需要家庭的支援,但尚未公布相關細節,未能緩解社會擔憂。
關注團體呼籲政府重新考慮取消津貼的決定,並建議應與基層家庭和相關團體進行更廣泛的諮詢,以確保政策能真正回應社會的需要。